【思政工作这五年】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教育生动,也让学生心动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12-13 14:35 点击数量:

开栏的话: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如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五年来,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不仅印发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也依托国家和市级“双高”建设,以及“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取得了系列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网站以及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为总结经验,持续推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党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思政工作这五年]新闻专题,聚焦立德树人,挖掘一线教师、辅导员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自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经验成效,充分反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局面。

本期,党委宣传部推出《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教育生动,也让学生心动》报道,全面回顾五年来学校是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厚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沃土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何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所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创新,针对思政教育“网络延伸不够、深耕现实不足、体验感不高”等问题,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创造性地提出了“行走的思政课”思政教育新举措,通过创新网络育人“三部曲”、建好校内思政研修“三基地”、打造校外实践教学“三课堂”等方式,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提升了学生思政获得感。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让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增强,也在行走的过程中打造出了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特色范本。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葛鑫老师在校内思政研修基地为“青马工程”学员讲授专题思政课

创新网络育人“三部曲”

让思政教育从指尖流淌到心间

“嗨,小伙伴们,大家好!工小程在这里又和你如约见面啦!”打开学校的官微,头“戴”矿灯、脚“穿”圆规、大眼呆萌、色彩明艳的“工小程”总会以第一视角传播着学校最新的新闻动态。在它的解读下,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校创新思政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直面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挑战,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虚拟空间,用网络育人“三部曲”勾勒出创新发展之路。

塑造虚拟代言人“工小程”,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感。“学校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自身实际,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推出易于被青年人接受的‘工小程’的拟人化形象,在增强时代感的同时,也较好反映了学校的传统专业背景和特色。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洪冲介绍,虚拟代言人“工小程”一经推出,便通过拟人化塑造,可视化呈现以及多变的“工小程”形象、专属的“工小程体”网络文体,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之中,让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更具沟通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官微虚拟代言人“工小程”化身70周年校庆宣传大使,传承“乌金精神”

强化线上线下互动,增加思政教育黏合度。学校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线传递”等新颖多样活动,让学生便于加入、喜欢参与、乐于分享,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黏合度。如“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通过“工小程”在线上发起“传承五四薪火,绽放青春力量”活动,将青年风采、家国情怀通过微信H5小页面、形象海报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互动传递,掀起了一场生动的“网络思政接力”。

开发网络思政资源,增强思政实践吸引力。学校从校史、校友、校园文化符号、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中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将之转化为思政教育元素,开发出阳光文化产品、网络流行语,以及“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久久不见久久见”等网络表情包。网络思政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出网络虚拟代言人、强化线上线下互动、开发网络思政资源,学校开展的网络育人创新“三部曲”,不仅让思政教育从指尖走向了心间,还成功打造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网络思政“名片”,先后获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和全国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连续两次荣获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十佳”成果,成功立项重庆市第二批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网络育人项目《基于虚拟代言人的“三维融通 四位一体”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入选2020年重庆市高校“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在重庆及全国职业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比赛

 

建好校内思政研修“三基地”

让思政“小课堂”变身思政“大校园”

“思政教育要向网络延伸,更要向校园扎根。学校是思政教育主阵地,学生每天在校园里成长,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小品、每一个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庆工程职院党委副书记陈美志表示,用好校内思政资源,不仅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

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思政教育资源,以建好校内思政研修“三基地”为抓手,将“思政小课堂”变为“思政大校园”。

建设思政教育实践研修基地,讲出百年党史“大信仰”。于今年6月建成的“重温光辉历程、牢记初心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修基地,是学校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尝试。从建党时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时的翻天覆地,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的惊天动地……6个党史主题雕塑串联起一条历久弥新的“百年奋斗路”,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娓娓道来。学校组织师生在此开展“沉浸式”的党团课,得到了学生的一致点赞,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曹诗裕老师在重庆市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喜获特等奖。

建设第二课堂课外实践基地,构建实践育人“大场景”。学校以学生公寓为依托,整合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课、文化活动等场景而打造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促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观等入脑入心。在此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学生公寓服务育人体系建设,创新公寓融化式育人模式荣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奖”,服务育人项目《基于“融化式育人”模式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成功入选重庆市高校“十大育人”精品项目,成为学校继网络育人项目后连续交出的第二份成绩单。

建设专业实习实训育人基地,阐释德技并修“大道理”。学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搬到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讲“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职业道德”专题思政课,利用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扛起时代担当。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也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上了新台阶。学校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游青山老师领衔8名教师共同讲授的《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成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确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课程思政建设上零的突破。

此外,学校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组织师生参与了“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等主题活动,把思政元素融入青年师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式,将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转化为技能报国的豪情。

游青山老师领衔的教学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打造校外社会实践“三课堂”

让思政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

“在近年来的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我们认识到,思政教育除了抢占虚拟空间,在实体空间大有作为,还要向社会深入,向社会要资源,深化实践思政。”校长张进介绍。为此,学校提出“行走的思政课”思政教育新理念,积极打造校外社会实践“三课堂”,把思政课堂搬出校园,搬进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巧妙结合,将脚步迈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

“田间课堂”把思政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培养知行合一新青年。2019年暑假,学校的“工小程”乡村振兴宣讲团走进了南川区大关镇中江村,开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身处绿水青山,党委宣传部刘洪梅老师以一堂特别的“院坝思政课”,向青年学生讲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的道理。

将思政教学融入暑期社会实践,挖掘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通过院坝宣讲等形式呈现“乡村振兴”战略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很喜欢这样的思政课堂,让我们生动直观地了解到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学生刘晓丽说。

“红色课堂”把思政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行走”中彰显红色魅力。为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学校深挖活用红岩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思政课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赴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红岩联线等地开展现场研学,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校还通过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四点半课堂、社区学校、敬老服务等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匠心课堂”把思政课堂融入实习实训,适应工学结合的凤凰体育官网要求。学校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工厂企业成为学生锤炼“工匠精神”的大舞台;把思政课教学要点转化为实习实训场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追求“德技双馨”。

得益于“三个课堂”的深入推进,重庆工程职院实现了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凤凰体育官网成效日益彰显。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67项,居高职院校前列。其中,2021年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国家级优秀团队,涌现出一大批如“大国工匠职教之星——邓鑫”等优秀毕业生。

学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启动“青果计划”,引领青年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乡村振兴


书记谈思政:

在网络中“行走”,拓展育人空间;在校园中“行走”,实现德技兼修;在社会中“行走”,培育家国情怀……“行走的思政课”构建起实践育人大格局,同时也是重庆工程职院善用“大思政课”的缩影。

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五年来,随着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不断走向深入,从线上到线下,从校内到校外,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课”厚植起一片独具工程职院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大幅度提升,累计受益学生达30000余人。同时,“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也走出“校门”,在全国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论坛、全国高职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要活动上频频亮相并示范推广,改革成果也喜获重庆市第四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一等奖。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重庆工程职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政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党委书记易俊

(供稿:党委宣传部 钟世潋/责编:冯焰勇 刘洪梅)

上一篇:【综合新闻】学校召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推进会
下一篇:【综合新闻】学校举办昌都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班仪式